潮把式丨四季恒温产菇 他用科技种出好收益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28日 16:30:2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7月22日,在和静县疆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智能恒温棚里,25摄氏度的恒温与80%的湿度让人倍感舒适,层架上整齐悬挂的银耳菌棒,舒展着雪白的瓣片。
和静县疆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波用手指在触摸屏上轻点,通风系统立刻送出清凉的新风。“智能棚能实现恒温、恒湿、恒氧,一年能种6茬,单棚年产值比传统棚翻了5倍。”周波自豪地说。
37岁的周波是和静县巴润哈尔莫敦镇阿尔孜尕尔村村民。2010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尝试种植圆菇、鸡腿菇。2015年,他成立合作社,随后又创办公司从事食用菌深加工。产业规模从最初的1座普通大棚发展到现在的25座智能恒温大棚、10座普通大棚,还有1条日产10万瓶鲜炖银耳生产线。合作社初步形成了从菌棒培育、银耳种植,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千万元。
当地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这对食用菌种植是不小的挑战。但周波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三段式控温法”,成了应对这一挑战的秘密武器。他在银耳发菌期、出耳期、成熟期利用科技严格控制温度。“你看这银耳,朵形圆整,含水量刚好,这都是电脑计算的功劳。”周波拿起一朵刚采收的银耳,满满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不远处的银耳制棒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吞吐着棉籽壳、玉米芯的混合原料。“以前人工拌料,一天最多生产1000棒,现在生产线每小时就能生产1000棒。”周波说。
而在循环经济加工车间,采收后的银耳菌棒正被粉碎、发酵,进行二次利用。“别小看这些废料,这是种平菇的好料,一棒能再产3公斤菇。”周波介绍,平菇采收后,他们再将发酵后的菌糠装袋,这些菌糠就成了戈壁果蔬园的“营养餐”。该合作社已经成功实现菌棒的三次利用,让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近年来,周波先后注册多个食用菌产品商标。在市场销售方面,他与当地及周边各大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在抖音、视频号等电商平台进行直播销售,将食用菌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走进该合作社的银耳鲜炖生产车间,玻璃瓶经过巴氏灭菌后,由机器自动注入炖煮好的银耳羹,再进行封装、贴标。“昨天刚发了300单银耳羹到海南、上海和北京。银耳能溢价,全靠这深加工技术。”周波说,合作社每年拿出5%的利润用于品牌宣传推广,电商销售额占合作社总销售额的40%以上。
合作社还通过提供菌种、技术培训、保底回收等方式,带动20户农民增收致富。2023年、2024年,该合作社每年为巴润哈尔莫敦镇6个村集体带来直接经济收入60万元。阿尔孜尕尔村村民热合曼·约麦尔在合作社工作2年,负责采菇和包装。“我在家门口上班,又能照顾家里,每月还有4000元的稳定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谈及现在的生活,他心中满是感激。
今年,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又为合作社争取到了日光温室建设项目,将在村内新建9座现代化大棚,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为阿尔孜尕尔村集体经济再增加20万元以上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