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乌苏”:镜头下的边疆小城如何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03日 00:31:53 来源:库车市融媒体中心
7月28日—30日,由新疆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遇见·乌苏”主题采访及摄影大赛圆满落幕。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来自新华社、工人时报、新疆日报及全疆各地的近百名融媒记者深入乌苏市,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这座边疆小城的产业活力、文化底蕴与民生温度。乌苏正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向外界展示着一幅产业兴、文化浓、百姓乐的崭新画卷。
媒体聚焦乌苏古尔图镇: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深入沙漠胡杨景区采风。
产业升级:从“传统制造”到“智造高地”
在乌苏市工业园区,记者探访了新疆乌苏啤酒(乌苏)有限公司。作为新疆本土知名品牌,乌苏啤酒经过40多年来的成长,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市场拓展,已经从一个本土品牌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新疆名片”。新疆西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乌苏市2023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2.6亿元,占地200亩,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主体完工的“乌苏速度”。企业快速推进建设并于2024年正式投产,成为推动当地酒产业全链条发展的新生力量。
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展示4MZD-6A型自走式打包采棉机。
在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记者看到无人驾驶采棉机正在调试,这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可使棉花采摘效率大大提升。该公司是目前国产采棉机的龙头企业,也是新疆棉花产业链最大的装备制造企业。是2025年乌苏市的重点续建项目之一,于2025年6月份正式投产。项目建成投运后,该企业全疆生产线自制件供应可达90%以上,自动化生产程度达75%以上,达到自治区顶尖水平,助力企业扩产增能。
新疆丝锦丝绸纺织有限公司女工在缫丝厂房娴熟作业。
近年来,乌苏市围绕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和地区“5+2”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3+1+1”产业集群建设,成功引进桑蚕茧丝绸智能化全产业链项目,成为自治区首个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销售于一体的智能化丝绸产业基地,填补了新疆工业化养蚕和丝绸智能制造的空白。该项目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技术,显著提升丝绸产业效率。乌苏市通过免费发放蛋白桑树苗、推广种桑养蚕技术,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园一期31栋标准化厂房基本建成,初步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为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新路径。
乌苏市新润和纺织有限公司女工专注质检纺织用线。
“乌苏的产业转型令人惊喜。”近年来,乌苏市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培育了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文旅融合:草原风光邂逅文化IP
在乌苏市佛山国家森林公园,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与辽阔的待甫僧草原让记者们频频按下快门。景区地处天山中部,森林覆盖率达79.1%,夏季平均温度20℃左右,成为各地游客休闲、游玩的首选“打卡地”。
游客齐聚乌苏市佛山国家森林公园,用镜头定格夏日壮美画卷。
文化是乌苏的另一张名片。塔布勒合特蒙古族乡以“民俗+美食+旅游”模式,通过赛马、搏克、鹿棋比赛,牧区特色美食和打羊毛、捻毛线等传统手工艺展示,将赛马、摔跤、射箭、蒙古鹿棋等传统民间项目与江格尔说唱、长调民歌相结合,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点、民俗风情的特色旅游乡村,该乡有世界上最大的泥火山群、普庆寺、古墓葬群、岩画等,曾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
乌苏市塔布勒合特蒙古族乡牧民深情演绎长调民歌。
在乌苏市甘河子镇,传承百年的社火文化正焕发新生机。甘河子镇的社火文化不仅舞出了浓浓年味,更舞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甘河子镇的社火文化可追溯至1887年,由高大富、高大贵兄弟从湖北孝感传入。历经五代传承,在高光武等传承人的带领下,当地组建了130余人的社火表演队,涵盖舞龙、耍狮、秧歌、腰鼓等多种形式。2005年,该镇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社火之乡”;2008年,又获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社火)之乡”称号。
乌苏市甘河子镇社火传承人现场教学,研学团成员专注学习传统舞龙技艺。
“现在农闲时,大家不是排练社火就是学扎龙,既热闹又能赚钱。”王乡庄子村村民盛雷说,这位22岁的年轻人正在学习舞龙,是村里重点培养的新一代传承人。“社火不仅是我们镇的‘文化名片’,现在更成了‘致富法宝’。”甘河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打造社火文化研学基地,开发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用镜头记录下大漠绿叶与苍劲枝干的壮美对话。
在乌苏市以西84公里的古尔图镇,267万亩原始白梭梭林与千年胡杨交相辉映,这个曾获“中国最美村镇循环发展奖”的沙漠小镇,正以独特的自然人文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这个沙漠小镇的实践表明:立足特色资源,讲好在地故事,偏远地区同样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这里每一棵胡杨都在讲述历史,每一粒黄沙都藏着故事。”古尔图镇文旅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深度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项目,让游客领略大漠胡杨的壮美。
民生答卷:养老医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让群众“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乌苏市中医医院近年来在医疗服务、技术创新和智慧医疗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排头兵。2023年,医院上线“银医通”系统,实现预约挂号、自助缴费一站式服务。同时推出医保移动支付应用,完成从“卡结算”到“码结算”的转变,让患者享受“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捷服务。2025年5月,医院成功入选智慧中医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
教育是民生之基。2024年9月2日,备受期待的乌苏市第十幼儿园(海河路幼儿园)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乌苏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该园的建成有效缓解了当地学龄前儿童“就近难、进城难”的入园问题,为新区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幼儿园已开设小、中、大共5个教学班,接收135名在园幼儿,配备33名专业教职工。随着新区人口增长,幼儿园将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更好地满足周边居民子女的入园需求。
镜头内外的思考:乌苏模式何以可借鉴?
“乌苏的实践证明,边疆城市也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上,乌苏市正以独特的“乌苏模式”书写着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精彩答卷。从酿酒产业的全链条布局到桑蚕丝绸的智能化生产,从智慧医院的创新实践到普惠教育的扎实推进,这座丝路新城的发展密码值得深入解读。
乌苏市黄河路璀璨夜景。
乌苏模式的精髓在于三个“坚持”:坚持特色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坚持系统思维:统筹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坚持创新引领: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为期3天的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乌苏模式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取得了哪些成绩,更在于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系统谋划的智慧,或许正是最值得借鉴的核心价值。而更深层的缩影,或许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夜市上捧着乌苏啤酒的游客、工厂里忙碌的年轻技术员、卫生院前排队体检的牧民……这些画面共同拼凑出乌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答案。
(库车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卜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