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光伏蓝”染绿六万亩盐碱地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03日 00:32:37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马帛宇报道)一排排光伏板在烈日下泛起粼粼蓝光,光伏板下齐膝的牧草随风摇曳……这便是莎车县“光伏蓝”植入6万亩盐碱地之后呈现的喜人景象。
一片片光伏板的植入,为莎车县6万亩盐碱地带来了绿色希望。冯斌摄
8月1日,记者从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获悉,由广东能源集团研究院、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塔里木大学共同负责改造的“莎车县光伏+牧草盐碱地改良”项目近日取得重要突破,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砾石荒漠已全部转变为集清洁能源、农业生产与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希望之地,实现了“产业+生态”双赢局面。
据了解,该项目于2025年年初开始建设,占地面积6万亩,总投资约129.1亿元,总装机容量为2000兆瓦。项目团队采用“光伏+牧草”盐碱地治理的创新模式,将太阳能发电与现代种植相结合,形成了上方光伏板发电,板间和板下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产业协同绿色发展新模式。
塔里木大学教授席琳乔介绍,为攻克盐碱砾石荒漠土地的种植难题,科研团队构建了“品种改良—装备研发—土壤修复—智慧管理”的技术体系,配合智能滴灌系统、矿物改良剂和生物有机肥的综合使用,三年内能使土壤盐分下降62%,pH值从9.8改善至8.2,有机质含量提升3倍,为植被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光伏板像一把遮阳伞,能降低地表温度和风速,使得板下形成的独特微气候,为牧草生长创造适宜环境。”席琳乔说,光伏矩阵通过智能调节形成最佳遮荫网络,配合独特的板间通风设计,实现了地表温度降低6.2摄氏度、蒸发量减少30%的显著效果。
目前,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已达85%以上,随着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也在增加,昆虫种类由3种增至12种,同时偶见黄羊等哺乳动物活动踪迹。
下一步,牧草团队将扩大种植规模,引入适应性更强的牧草新品种,打造“牧草—养殖—有机肥”循环产业链,并进行推广,为新疆盐碱地和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