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记忆与时代印记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14日 10:18:39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布力克木·先米西
我的家在阿瓦提县,因工作原因,从2014年开始定居阿克苏市,每隔两周回一趟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苏亚依迪村。车轮碾过村口平整的柏油路时,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踩着土路去巴扎的场景。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亚依迪村人,我亲眼看着这个曾偏僻到连甜水都喝不上的村庄,一步步蜕变成如今柏油路纵横、私家车穿梭的新农村。那些关于居住、交通、饮水的细碎记忆,串联起的不仅是我的成长,更是自治区成立70年以来南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迁史。
从土坯房到安居富民房:
家的模样,见证着时代温度
我记得5岁那年(1994年左右),我家盖砖房的事在苏亚依迪村6组“炸开了锅”。在此之前,全村人住的都是土坯房——黄泥土混合麦草夯成墙,屋顶铺着芦苇和泥土,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父亲说,要盖100平方米的砖房,是想让一家人住得像个样。 可那时的“像个样”,代价太大了。为了凑够砖钱、水泥钱,家里攒了多年的积蓄都用完了,还卖掉了几头牛和20多只羊,就这样还欠了一屁股债,三四年才还完。房子盖成时,墙缝歪歪扭扭,窗户玻璃都没钱装,但在全村人眼里,这已是“皇宫”。
到2016年,我们家又盖了80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政府补贴了大半,我们只出了很少一部分钱。施工队用的是统一标准的图纸,外墙贴着浅色瓷砖,屋里打了水泥地坪,厨房、卫生间规划得整整齐齐。如今回村,放眼望去,土坯房早已不见踪影。家家户户的安居富民房整齐排列,红顶白墙在阳光下格外亮眼。驻村工作队还帮村民在院子里装了小型太阳能灯,晚上开门就能看见光亮——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从土路到柏油路:
变好的是路,温暖的是心
苏亚依迪村6组离英艾日克镇巴扎有25公里左右,在没有像样交通工具的年代,去一趟巴扎像“闯关”。从我记事起,家里唯一的出行工具是一辆马车。每次去镇巴扎,天蒙蒙亮就得出发。25公里的路,马车要走3个多小时,到巴扎时往往快到中午了。买完生活必需品,就得立刻往回赶——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到家。
到1996年,家里买了一辆拖拉机,从此后拖拉机成了我们家的交通工具。因为那时买拖拉机的家庭不多,每到周三(英艾日克镇巴扎日)或周日(阿瓦提镇巴扎日),村民们就早早等候在十字路口,谁家的拖拉机一启动,大家就往谁家跑,在车斗里抢个位置。十几个人挤在一起,说笑间拖拉机颠簸着前进。但是部分路还是土路,尘土能把人“埋”了。因此村民们想出个招:出门时把外套反穿(脏了外面看不见),快到巴扎时再正过来,体面点。我至今记得,每次从巴扎回来,鼻孔里、耳朵里全是土。
2005年左右,我们村通了公交车。虽然一天只有两三趟,村民们还是像过节一样高兴。大家不用再抢拖拉机的座位,穿着干净的衣服就能去巴扎。2009年,家里买了辆东风面包车,从此我们一家人能坐私家车去巴扎。变化最大的是2018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驻村工作队来了后,第一件事就是协调资金修柏油路。推土机、压路机在村里忙了好几个月,从村口到各组、从各组到镇里的路上,全铺上了黑色的柏油。路通那天,全村人都去路边看,有的老人摸着路面哭了:“这辈子能走这样的路,值了!” 现在回村,路边都是车,尤其是节假日,村民们开着小轿车、皮卡车去走亲戚,车在村口的柏油路上能排起长队。我家院子里也停着三四辆轿车。
从凿冰取水到饮用自来水:
每一滴水,都是时代的馈赠
在苏亚依迪村6组,曾经最让人揪心的是饮水问题。因为地处偏僻,距离村委会5公里。上世纪90年代,村里其他5个组都通了自来水,唯独我们组被落下了。村民们只能自己凑钱打井,可打出的水又苦又涩,人和牛羊都不能喝。
村民们只能在村边挖了个小池塘,等每年水渠来水的两三次机会,把水引到池塘里存着,这就是全村的“水源”。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挑水是每天的“必修课”。家家都备着五六个50公斤的大水桶,一家两三个人开着拖拉机去池塘边,用扁担把水桶抬到车上。夏天,池塘水绿绿的,漂着草叶也得喝;冬天就难了,池塘结了冰,男人们得用斧头把冰凿碎打个冰洞取水,冰层下水用完了只能将冰拉回家,放到锅里融化了以后才饮用。2007年春天,在村“两委”的协调下我们小组也通了自来水。当第一股清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来时,村里好多老人用手接着喝了一大口,抹着眼泪说:“这水是甜的,甜的啊!”
如今回村,不仅家家户户拧开龙头就有自来水,不少村民还装了净水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亚依迪村飞速变化。“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像阳光一样照进每家每户。村民不再为水电交通等发愁了,连院子里的旱厕都改成水冲式的厕所。路边的路灯亮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每次站在村口的文化长廊前,看着墙上“乡村振兴”的标语,总会对自己说:“不是我们有多能干,是时代好、政策好。”
从土坯房到安居富民房,从土路到柏油路,从凿冰取水到自来水入户,苏亚依迪村的每一个变化,都离不开党的惠民政策,是新时代新农村发展的见证。而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变化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在新疆的大地上,有无数个像苏亚依迪村这样的村庄,正用自己的蜕变,讲述着一个关于发展、关于幸福、关于感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