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青春志 同心共铸魂
——阿克苏地区支边知青纪念馆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印记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28日 09:57:42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丽娟 通讯员 王海林
在阿克苏河与塔里木河交汇处的绿洲上,一座红墙黛瓦的建筑群静静矗立。推开位于新和县玉奇喀特镇的阿克苏地区支边知识青年纪念馆大门,仿佛穿越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泛黄的搪瓷缸上“为人民服务”的字迹清晰可见,磨得发亮的坎土曼诉说着开荒的艰辛,锈迹斑斑的收音机里,似乎响起“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昂旋律。这里,不仅是青春岁月的陈列馆,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课堂。
“这座纪念馆的建设,源于对历史根脉的守护,更源于知识青年对祖国边疆的深深爱意。”7月22日,讲解员相刹将纪念馆里的故事娓娓道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232名上海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告别家乡,在新和县先锋农场的戈壁滩上扎根。他们与各族群众同吃一锅饭、同犁一块田,把“你”“我”变成“我们”。地窝子里,知识青年教当地群众写汉字;盐碱滩上,各族青年手拉手开垦荒地。为让这份休戚与共的情谊永存,地区耗时三年建设了纪念馆。
馆内5000余件实物与2000多张照片,处处镌刻着民族团结的印记。“拓荒岁月”展区复原的地窝子里,知识青年的笔记本与当地群众的铜壶并排摆放,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字迹苍劲有力;“青春绽放”展区,一张各族青年共同抬水泵的照片定格着力量的凝聚——泥泞里的脚印深浅交错,却朝着同一个方向;“时代回响”展区的留言簿上,不同民族的文字写着同一个意思:“这片土地,是我们一起耕种的”。这些展品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见证。
开馆5年来,累计接待各族群众超35万人次。每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纪念馆里总会举办“共话奋斗史”座谈会,各族参观者围坐在一起,在共鸣中增进“五个认同”。
“爷爷说,当年他发烧,是维吾尔族大叔骑着毛驴跑了几十里地请来医生,救了他的命。”来自上海的高中生张宇指着展柜里的毛驴铃铛说,“以前只觉得是帮忙,现在才懂,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作为当时的知识青年,82岁的王建国看到曾经与维吾尔族老友合种的三棵杨照片,感慨不已。“那时候我们心里都清楚,要想把戈壁变良田,各族人民得抱成一团干。现在日子好了,更得让年轻人知道,这好日子是各民族一起拼出来的。”王建国说。
留言簿上最多的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抽象的词,是一代代人用真心和汗水捂热的情。”
夕阳西下,纪念馆的玻璃幕墙上映着各族群众共同耕耘的棉田与防护林。那些曾在这里挥洒青春的人们,早已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戈壁中生根发芽。正如馆内新添的结语牌所写:“他们用青春浇灌的不只是绿洲,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当各族儿女在这里回望,看见的不仅是奋斗的过往,更是中华民族携手走向未来的底气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