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共绘“同心圆” 凝心聚力促认同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27日 23:25:23 来源:苹果红了/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今年以来,地区树立和突出各族群众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铺陈中华文化底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于“有形”上用心
树立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在阿克苏市多浪河畔,静静矗立的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和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是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建筑。
当你行走在阿克苏,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亦或是边远牧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如漫天星辰,在基层阵地上闪烁着点点光芒。随着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些阵地也成为“流量密码”的旅游“新星”。在柯坪县齐兰古城、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沙雅县它乾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跨越时空,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征。
对于祖辈生活在沙雅县的阿依先木·司马义而言,眼下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当她坐在冲压室轰鸣的机器前,看着沙雅小刀刀柄金色的装饰物在自己手中定型时,内心满是传承非遗技艺的自豪和骄傲。
阿依先木·司马义所在的雁鸣刀坊位于沙雅县英买力镇喀勒尕奇村,该镇是沙雅小刀非遗项目的发源地,喀勒尕奇村有180名“刀匠”传习这一非遗技艺。
走出雁鸣刀坊,村里的文化广场上,井冈山会师铜像与一旁墙体上悬挂的巨幅天安门城楼画布相映成辉,奔跑嬉闹的孩童让“岁月静好”更加具象化。
阿依先木·司马义说:“每天经过这里,我心情都特别好。习近平总书记说,‘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中华文化是艘大船,那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是组成大船的零件,没有中华文化,我们少数民族文化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发展。”
放眼阿克苏大地,“有形”带来的变化,不仅是你向我学戏曲,我向你学麦西热甫的文化互学,也不仅停留在一起包饺子、炸馓子的融情瞬间,星辰之光悄然照进每一个人心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墙体上走下,从文物古迹中走出,化成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
于“有感”上用情
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光明村既有城镇的繁荣气息,又保持着乡村的淳朴与和谐。芒孜兰木·阿皮孜家就在这个村,以她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坐落于此。
在光明村乃至整个新和县,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芒孜兰木·阿皮孜与养女阿依加玛丽·米吉提的故事家喻户晓。34年来,在芒孜兰木·阿皮孜的精心照料下,身患小儿麻痹症的阿依加玛丽·米吉提已经能够在旁人搀扶下站起来了。女儿的点滴进步,让芒孜兰木·阿皮孜感到欣慰。
芒孜兰木·阿皮孜像一束光,不仅照亮了养女的人生,也让周围邻居被人间大爱所温暖。
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阿布都外力·艾克木介绍,全村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藏族、蒙古族5个民族。随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推进,村里的居住模式和商铺经营模式从“抱团取暖”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在互帮互学、共居共乐中增进感情。
“芒孜兰木·阿皮孜家是镇里打造的民族团结大院,2023年进行环境提升改造时,共计花费20多万元。这笔钱,她家分文未出。除了镇政府和村委会资助的部分,其他都是村民和商铺经营户自发捐款,有的人捐两三万元,也有的人捐三五百元。”阿布都外力·艾克木说。
村民吾甫尔·吾斯曼捐了两万余元,他说:“我在别的镇承包了2000亩地,家里经济条件比芒孜兰木·阿皮孜大姐要好。从小我们就知道她家的事,能帮到她,我特别高兴。”
受芒孜兰木·阿皮孜的影响,吾甫尔·吾斯曼和村民李晓林结为兄弟,平时俩人在农事上相互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像亲兄弟一样;村民凯麦尔东·肉孜组建了一支建筑队,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大家一起增收;村民杨玉良的桶装水厂,23名各族群众互学语言、互帮互助,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广袤的乡村、田野……
在芒孜兰木·阿皮孜的带动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仿若有了“标杆”。与光明村相邻的英阿瓦提村,担任村委会委员的吐尔孙阿依·木合塔尔经常给大家讲芒孜兰木·阿皮孜的故事。“我在光明村工作了一年,芒孜兰木·阿皮孜大姐的故事让我很感动。”
在全国各地,有无数个芒孜兰木·阿皮孜这样的模范,用行动诠释着各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在上海嘉定区,来自乌什县的萨拉木·买买提让“新疆味道”由口入心,他用开餐饮店所得收入资助贵州儿童上学,帮助安徽的一名残疾人重拾生活的希望,让居住在上海一家福利院的老人感受到儿孙绕膝的喜悦。
在河南南阳,来自拜城县的艾尼宛尔·阿不拉用一口流利的河南方言招呼客人。经营饭店30余载,他将积蓄一次次投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每年“八一”建军节,他都会到驻地部队慰问。每逢古尔邦节,他邀请南阳理工学院的新疆籍学生到自己店里过节,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和幸福。每年高考期间,他都会组织开展爱心助考活动。
沙雅县海楼镇85岁的民间艺人木沙依甫·帖木儿听说镇里组织群众去北京旅游,他立刻报了名。“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爬长城,是我一辈子的梦想。党和国家给了我这次机会,我终于可以圆梦了。”他说。
于“有效”上用力
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乡村发展新图景
在荒凉的戈壁沙漠,一排排现代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室内自动温控、水肥一体化、太阳能储热供热系统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蔬菜、瓜果长势喜人。
随着设施农业发展,昔日无人问津的戈壁沙漠成为投资兴业的“香饽饽”,戈壁设施农业基地、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和机遇。
走进柯坪县绿色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这片曾经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荒滩,如今蜕变成满载农牧民致富梦想的幸福果蔬园。
该产业园负责人王孔会说:“柯坪县光照条件充足,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园区种植了西红柿、黄瓜等十余种蔬菜,这些蔬菜除了供应柯坪县城以外,还销往周边县(市)。我们还在水产养殖区投放了罗非鱼、翘嘴鱼、鲈鱼,以及50万尾南美白对虾。只要在劣势中找准蕴含的优势,戈壁荒滩也能生机盎然,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产业园的落地,家住柯坪镇喀拉库提村的阿不都瓦哈甫·吐尔地夫妇实现了就近就业。阿不都瓦哈甫·吐尔地在产业园负责大棚维修工作,妻子则从事大棚育苗工作。“我们在这里工作4年了,在县城买了楼房、汽车,还存了一些钱。”聊起家里的变化,阿不都瓦哈甫·吐尔地笑如春风。
就业是农民打开致富大门的钥匙,语言则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桥梁。从学校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最大的变化是阡陌交通、语言相通。
4月20日,走进位于沙雅县的新疆利华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农机驾驶员阿卜杜拉·艾则孜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他说:“以前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高,最大的麻烦就是看不懂农资包装上写了啥。现在,学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学了技术,我可以选择当农民,也可以出来工作,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完全由我自己做主。”
谁能想到,几年前阿卜杜拉·艾则孜还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转型成为产业工人的他,每月平均工资4000余元,家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在阿克苏,像阿卜杜拉·艾则孜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当地政府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帮扶等措施,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如今的阿克苏,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多措并举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聚势而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有形”的直观认识、“有感”的潜移默化和“有效”的耳濡目染中,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记者 邓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