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丽新疆丨走进社区,看民族团结如何“融”进日常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9日 13:11:23 来源:天山网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永远那个永远那个我要伴随他……”9月18日,新疆喀什东湖社区二楼传来动人歌声。几名叔叔阿姨手击非洲鼓,动情歌唱祖国;隔壁舞蹈室的阿姨闻声而来,自发加入,一幅温暖画面就此展开。
群众在社区开展活动。
这样的温馨场景,在东湖社区已是常态。
该社区2012年5月成立,现有居民2600户、6201人,其中汉族占80.6%,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占19.4%,是典型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
社区主任张晓真介绍,社区定期举办文艺汇演、绘画比赛、体育赛事等特色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感受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组建9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美发、义诊等敬老、助残、关爱儿童等公益活动,让互助互爱成为社区底色。
社区收到的部分锦旗。
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一支多民族融合的社区队伍。东湖社区16名工作人员中,6人是汉族,10人是少数民族。“汉族同事服务老人遇到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同事就主动当‘翻译官’;少数民族群众有困难,汉族同事也会热心帮忙。”张晓真说,大家目标一致,就是把社区工作做好、服务好居民。无论是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还是汉族的春节,社区工作人员都会和群众围坐话家常;还会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楼栋长、各民族代表,共商社区发展难题,把问题化解在基层。
老年人在琴棋书画室娱乐。
社区群众在舞蹈室跳舞。
“社区不仅常办精彩活动,还建了爸妈食堂、舞蹈室、琴棋书画室、心理咨询室,连羽毛球场、乒乓球场都配齐了,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亲密生活,心里满是温暖和幸福!”居民阿依努尔笑着说,言语里满是满足。她还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已经养成了每周一去社区参加升旗仪式的习惯。“每周一升旗,社区广场上都站满了人。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我爱中国!”
社区居民阿依努尔在图书室看书。
迪丽扎尔·加马力丁在东湖社区练习书法。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幸福街道,吾斯塘路社区同样以“互嵌式”社会结构为指引,成为民族团结与社区治理的典范,被评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吾斯塘路社区。
该社区于2002年1月成立,辖区有1511户、4869人,涵盖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8个民族。不同于传统社区,它地处阿图什市核心商业区,除住宅外,还包含学校、农贸市场、酒店及近百家商铺。
“从空间上看,各民族群众共居共生活,筑牢了地理认同感;社区位于商圈的优势,又推动了自然的经济互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蔺梦巧解释,汉族经营者入驻后,员工接待不同民族的顾客,各族群众在工作生活中深度交融,久而久之形成了紧密的心理互嵌。
社区群众买到了心仪的少数民族服饰。
为解决居民难题,吾斯塘路社区取“吾斯塘”谐音“无私”,打造“共享‘无私’塘 汇聚‘一家’情”党建服务品牌。社区以绿、蓝、粉、银、红五色为纽带,链接儿童、青年、妇女、老年人、综合人群五大群体,搭建“银丝塘”“初学塘”“青励塘”“粉媪塘”“有爱塘”“宜居塘”六大平台,推出兼具“共享”“无私”特色的服务举措。
“初学塘”托育中心里,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耍。
记者在吾斯塘路社区政务(便民)服务站看到,“初学塘”托育中心里,近十名幼儿正忙着绘画玩耍;“银丝塘”内,几位老人享受健康理疗;“粉媪塘”中,妇女们认真参与家政培训,一派热闹景象。
“这里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各民族互帮互助,特别暖心。”70多岁的陕西籍居民元奀信,2018年随子女来到新疆。因热爱书法,他时常利用闲暇时间教社区少数民族孩子写字。“今年暑假有12个娃娃跟我学书法,看着他们越写越好,我打心底里高兴!”
元奀信老人在写书法。
“民族团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从‘邻里’变‘家人’、从‘共居’到‘同心’,把互帮互爱融入日常。”蔺梦巧说,在“互嵌式”社区里,当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便绘就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新图景。(群众新闻记者 王晶)